“熱不融”“燒不化”遭質疑 鐘薛高為何深陷漩渦?
近日,網傳鐘薛高旗下一款海鹽口味的雪糕在31℃的室溫下放置近1小時后,仍然沒有完全融化,有網友甚至使用打火機點燃鐘薛高雪糕也燒不化。對此,上海市監局回應表示“已關注到此事”,6日鐘薛高發文稱,所添加的卡拉膠有助于雪糕中乳蛋白保持相對穩定狀態,符合國家標準。文內還強調,“用烤雪糕、曬雪糕或者加熱雪糕的方式,來評斷雪糕品質的好壞并不科學。”(7月6日澎湃新聞)
被廣泛視作“雪糕刺客”代表的鐘薛高,如今深陷輿論漩渦中。各路人馬、各個角度的“驗證分析”層出不窮,儼然構成了一場圍繞鐘薛高的全方位民間審查。有熱心網友通過親測發現,鐘薛高竟“熱不化”“燒不化”,實實在在讓大眾驚詫了一把。當然了,此類測試雖然極具視覺沖擊、極其顛覆認識,可本身并不足以推出科學的結論。從現象到原理,中間少不了一個科學歸因的過程。有鑒于此,鐘薛高方面是有話可說的。
鐘薛高言之鑿鑿,“用烤雪糕、曬雪糕或者加熱雪糕的方式,來評斷雪糕品質的好壞并不科學。”此外,還特別申明“所加卡拉膠,符合國家標準”。這番自辯“有理有據”,有一定說服力。卡拉膠由于沒有毒副作用,故而國標對之用量是沒有限制的。就此而言,鐘薛高的這一加工工藝,或許不存在食品安全風險,但其濃稠的質感,居然很大程度上拜食用膠所賜,這與其一貫鼓吹的“優質奶源”“高級原料”成就“好口感”,似乎并不一致。
鐘薛高出道以來,其營銷一直以“高人一等”的形象出現,“巧克力雪糕是巧克力雪糕,鐘薛高是鐘薛高”,如此傲嬌的文字,難免給人以拉踩引戰的觀感。用烤雪糕等評斷雪糕品質好壞當然不科學,但當這款雪糕一直以來標榜的是無添加、純天然,習慣了堆砌品牌故事的話,那么無論是深信不疑的擁躉,還是深感智商受辱的“路人”,大概率會以更高的要求、更嚴苛的標準對其發起拷問。
雪糕刺客,激活了消費者神經反射式的自我防御體制。這種下意識的反應,也許未必科學,但足夠真實。“熱不化”“燒不化”的鐘薛高,成于流量與社群,而今也困于流量與社群。脫困的方法無他,多些真誠與尊重,少些套路和傲慢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