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醫美機構誘導顧客過度消費
本報合肥訊 針對近期醫美矛盾糾紛呈現多發、頻發態勢,安徽省滁州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對醫美行業開展了消費調查,發現部分醫美機構存在證照資質不健全、夸大宣傳、誘導過度消費等問題。
本次調查通過微信小程序進行,問卷根據有無醫美經歷設計了不同的題目,共收到4908份問卷。參與本次調查的群體中,女性占比61.37%;年齡則以18歲到45歲為主,占比96.42%。可以看出,醫美行業當前的主要消費群體依然以中青年女性群體為主。調查結果顯示,34.84%的受訪者選擇具有行業資質的私營醫美機構,選擇具有行業資質的正規公立醫院的僅占15.5%。在消費過的醫美項目中,非手術注射類(如注射玻尿酸、美白針、肉毒素等)占43.06%,非手術激光類(如祛斑祛痘、光子嫩膚、脫毛、熱瑪吉、超聲刀等)占29.37%,手術類(如割雙眼皮、鼻整形術、胸部整形、吸脂手術、植發等)占24.79%,可見非手術類醫美項目更受消費者青睞。
調查顯示,醫美行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證照資質不健全。部分醫美機構不達標,或存在超審批提供醫美服務的問題。合法的醫美機構須具備營業執照、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醫療廣告審查證明,醫美醫生須具備醫師資格證、執業醫師證、醫美主診醫師證,醫美藥械要有醫療器械生產企業許可證、醫療器械經營許可證、準字號醫療器械注冊證。
部分機構夸大宣傳。醫美行業各個環節不透明,部分醫美機構存在虛假或夸大宣傳等現象,生活美容機構違規提供醫美服務等問題,工作人員對醫美行業的標準要求介紹不專業,對禁忌癥、是否過敏、醫療風險和注意事項等介紹不全。
預付式消費矛盾頻發。消費者充值后使用門檻提高,遇到變更經營地址、更換老板后商家拒不退款,甚至停業、卷款跑路等問題。
誘導過度消費。部分醫美機構以低息甚至無息誘導年輕顧客超前消費、超高消費、過度消費。醫美機構與貸款平臺利益勾兌、話術勸誘,讓消費者陷入貸款陷阱。
維權舉證難。部分醫美機構放任消費者使用化名就醫,導致維權主體資格查明困難,消費者合法權益難以保障。此外,部分醫美機構病歷不規范問題也很突出。
針對本次醫美行業調查情況,滁州市消保委建議:
完善《醫療美容服務管理辦法》。對嚴重違法違規的醫美機構堅決吊銷取締,對嚴重違法的相關單位或個人實行終身禁醫制。
嚴厲打擊非法醫美。有關部門要不斷強化監管措施,積極履行監管職責,以高壓態勢加大對“黑診所”的處罰力度,凈化市場環境和消費環境。
規范合法醫美機構診療活動。肅清行業風氣,樹立醫美行業自身的品牌形象,打造美容行業標桿,發揮好引領示范作用。
做好宣傳教育引導。發揮新聞媒體、專業機構、監管主體各自作用,讓消費者可以通過官方、市場或媒體等途徑對醫美消費、項目服務及行業發展有進一步了解,規避醫療美容風險。
樹立正確的消費觀。消費者應選擇正規、專業和信譽好的醫美服務機構并認真審查相關機構、從業人員的資質,理性適度消費,增強自我保護意識。
保存證據及時維權。消費者要掌握一定的法律常識,就診過程中保留必要的證據,包括就診記錄、付費憑證、醫美設計方案等就診資料,發生糾紛及時向相關部門投訴舉報。
滁州市消保委秘書長李美娜表示,下一步,將聯合滁州市衛健委約談培訓醫美機構,規范醫美行業經營行為,促進醫美行業健康持續發展,讓消費者選機構放心、用產品稱心、做項目舒心、變美麗安心,提升消費者的安全感和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