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消協發布2024年度聯合開展新能源汽車消費調查報告
一、調查背景
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產銷量從2012年到2023年上半年,大致上呈現相近的增長趨勢。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都達到了最大值,分別為:958.7萬輛和949.5萬輛,汽車消費市場占有率達到31.6%。2024年1月以來,全國各地兩會密集召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相繼出爐。各省對于能源項目的建設都提出了宏大的計劃,尤其是新能源領域,各地都表現出了極高的熱情和決心。其中,熱度始終不減的新能源汽車作為我國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在多地新一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有所體現,被寄予厚望。各大汽車品牌商也陸續“覺醒”,互聯網汽車不斷出現,并且同類產品不斷增加,消費者的可選擇性也更加多樣。
在此背景下,為了解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知曉度和接受程度,分析消費者在選擇新能源汽車時考慮的因素,評估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使用滿意度及潛在的改進需求,探究非車主對新能源汽車的態度和未來購買意愿,《中國消費者》雜志社特聯合山西、黑龍江、河北、山東、云南、青海六省消協組織(消保委)共同開展“新能源汽車消費調查”活動。
二、活動內容與方式
本次“新能源汽車消費調查活動”采用線上問卷調研的方式開展調查,通過中國315報告以及山西、黑龍江、河北、山東、云南、青海六省消協組織(消保委)官方微信公眾平臺進行問卷推送。調查活動時間為2024年3月1日至3月5日,為期5天,共回收樣本19612個。
本次活動調查內容包含消費者基礎信息以及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知曉度與態度、購買意愿與動機、使用體驗、政策影響和開放性意見建議。
三、調查結果分析
3.1、受訪者基礎信息
1、性別和年齡分布
本次調查共計回收19612份有效問卷,其中男性受訪者居多(11884人),占比61%;在年齡上,以26-35歲和36-45歲的受訪者為主要參與人群,該年齡區間的受訪者共計15078人,占所有受訪者的77%。
2、年收入結構分布
本次活動受訪者年收入結構以5萬~20萬的受訪者為主。其中年收入在10萬~20萬的人群占比最高,達34%(6712人),其次是年收入在5萬~10萬元的受訪者,占比31%(6016人),年收入低于5萬元的受訪者共計3530人,占比18%。年收入在20萬~30萬區間的受訪者有2462人,占比13%,大于30萬的高收入人群相對較少,總計892人,僅占比4%。
3.2、對新能源汽車的知曉度及獲取資訊的渠道
1、知曉度
在全部受訪者中,對新能源汽車有一定了解的受訪者共計16656人,占比85%;受訪者中對新能源汽車“聽說過,但不算了解”的共計2956人,占比15%。
2、資訊獲取渠道
62%的受訪者(12064人)都曾通過商業渠道(廣告、推銷員、經銷商的宣傳)來獲知新能源汽車資訊;57%的受訪者(11100人)曾通過個人渠道(家人、親友、同事、鄰居)獲知新能源汽車資訊;還有36%的受訪者(7040人)通過公共途徑(新聞、報紙等)獲取,21%的受訪者(4118人)是通過網絡途徑(QQ、微信公眾號、論壇等)了解到新能源汽車,還有約2%的受訪者(404人)是通過其他未知途徑獲取資訊。
3.3、對新能源汽車的價格感知
在對新能源汽車的價格感知上,有43%的受訪者(8412人)認為價格相對略高,39%的受訪者(7676人)認為相對合理,認為定價非常合理的受訪者為2884人,占全部受訪者的15%;還有3%的受訪者(640人)認為價格明顯偏高。
3.4、對當前新能源汽車消費市場的接受程度
1、是否看好當前的新能源汽車消費市場
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普遍看好當前的新能源汽車消費市場。有88.8%的受訪者(17416人)看好,僅有11.2%的受訪者(2196人)不看好。
2、新能源汽車消費市場的優勢
在看好新能源汽車消費市場的17416名受訪者中,有超過半數(62%,10712人)以上的受訪者是因為新能源汽車消費市場受到的“政策扶持力度大”,有53%的受訪者(9246人)認可“市場增長迅速”;有35%的受訪者(6016人)看好新能源汽車消費市場未來的“產業發展意義重大”;有31%的受訪者(5420人)覺得新能源汽車近些年“技術進步顯著”;有18%的受訪者(3092人)認為新能源汽車“公眾接受度高”;有16%的受訪者(2814人)是從環保角度考慮,認為新能源汽車“環保效益顯著”;此外,還有1%的受訪者(160人)是因為“其他”未知因素而看好該市場。
3、新能源汽車消費市場的劣勢
在不看好新能源汽車消費市場的2196名受訪者中,有42%的受訪者(912人)介意新能源汽車“續航里程有限”;有41%的受訪者(890人)擔心新能源汽車“性價比差,貶值快”;有26%的受訪者(574人)認為新能源汽車“售后服務不成熟”;24%的受訪者(518人)覺得新能源汽車“維保成本較高”;還有23%的受訪者(506人)認為現在的新能源汽車會存在“充電便利性不足”的問題;還有部分受訪者可能是考慮到南北方溫度環境對新能源汽車的影響,選擇了“環境適應性差”,這部分受訪者共計226人,占比10%;另外,還有7%的受訪者認為新能源汽車技術已經發展到了瓶頸階段,所以不看好該市場。此外,還有46名受訪者選擇了“其他”暫未明確的因素而不看好新能源汽車消費市場。
3.5、受訪者購買新能源汽車情況
在本次調查中,58%的受訪者(11402人)購買過新能源汽車,42%的受訪者(8210人)未曾購買過新能源汽車。
3.6、車主調查
1、購車動機
對于普通家庭來說,汽車是價值僅次于房產的第二大消費品,家庭購入一輛汽車,需要開好多年,所以,消費者的購車動機往往不是單一因素的組成。為更好地了解消費者的購車動機,我們對此項調查做了“多選”設置。調查發現,在11402位受訪車主中,排名前三的購車動機分別是“使用成本低”、“政府補貼政策”、“車輛性能滿足需求”。
2、成長空間
調查結果顯示,車主們希望新能源汽車改進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增加充電設施”“提高續航能力”“降低購車成本”上。其中,有6106名車主希望能“增加充電設施”,5934名車主希望能“提高續航能力”,5911名車主希望能“降低購車成本”。
3.7、非車主調查
1、擔憂顧慮
調查結果顯示,有8210名受訪者從未購買過新能源汽車。他們未購買新能源汽車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有近六成的人(59%,4864人)選擇了“續航里程不足”;42%的受訪者(3422人)是擔心“充電設施不完善”;還有36%的受訪者(2966人)“擔心貶值過快”;此外,還有30%的受訪者(2434人)“對新技術持觀望態度”;29%的受訪者(2340人)對車輛價格比較在意,認為新能源汽車“車輛價格過高”;18%的受訪者(1488人)因為新能源汽車“維護保養的不確定性”而放棄選購。
2、關注重點
在調查8210名非車主對新能源汽車的態度時,我們發現,非車主們對我們預設的關注要素選擇相對均衡,關注“充電網絡布局”的非車主有3788人,關注“車輛性能參數”的非車主有3258人,關注“維修保養服務”的非車主有3074人,關注“政府補貼政策”的非車主有3010人,關注“用戶評價口碑”的非車主有2924人,相比之下,關注“試駕體驗”的非車主很少,僅有952人。
3.8、預期價格
新能源汽車價格參差不齊,我們對19612名受訪者展開了心理預期價格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15萬元以下的價格更受消費者青睞,共有48%的受訪者(9446人)選擇了15萬元以下;34%的受訪者(6572人)能夠接受15--35萬元的價格區間;16%的受訪者(1603人)愿意選擇35--70萬元的新能源汽車;僅有2%的受訪者(194人)能夠接受70萬元以上的新能源豪車。
3.9、心儀類型
在對新能源汽車的類型做意向調查時,我們發現:可城鎮可高速、可長途可短途、可油可電可環保的“混合動力電動汽車”更受消費者青睞,共有約9918名受訪者(51%)選擇了“混合動力電動汽車”,遙遙領先其他類型。另外,還有28%的受訪者(5516人)喜歡“純電動汽車”,18%的受訪者(3568人)中意“燃料調查電動汽車”,剩余3%的受訪者(610人)對“其他新能源汽車”更感興趣。
四、行業問題
在燃油車時代,中國汽車工業由于起步較晚,在核心技術方面始終落后國際先進水平幾個身位,中國汽車品牌一直扮演著“追趕者”的角色。新能源時代的到來,給了中國汽車品牌“彎道超車”的機會。中國汽車品牌搖身一變,從燃油車時代的“追趕者”變成新能源時代的“并跑者”甚至“領跑者”,國內市場占有率持續提升,在國際市場也不斷取得突破。正如同陽光的背后總是陰影,新能源汽車行業輝煌成績的背后也隱藏著一些不容忽視的現實問題。
4.1、充電設施有待完善
越來越多的消費者了解新能源汽車,并且看好新能源汽車的未來,但仍有很大一部分消費者因為周邊生活環境中充電設施的不完備,而放棄選購新能源汽車。
4.2、技術發展到了瓶頸期
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與電池產業的技術升級有著直接關系,電池容量和耐久性一直都是全球性難題,等待著更多的科研人員去攻破。
4.3、政策扶持力度問題
在本輪調查中,近七成的車主(65%,7428人)都曾享受過政策紅利,政策扶持力度不能說不大,但對比快速發展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以及迅速增長的新能源車主群體,更多更有力的扶持政策需要快速出臺并跟進。
4.4、成本價格問題
一邊是車商宣稱的“賣一輛虧一輛”,一邊是消費者集體吐槽的“車太貴”,尤其是當消費者還有“燃油車”選項時,新能源汽車的價格問題可能將直接導致消費者轉投燃油車的懷抱。自去年以來,新能源車企屢屢爆發出價格戰,讓本來就增收不增利的車企雪上加霜,更沒有經費去支持技術升級,造成惡性循環。
五、對策建議
5.1、要進一步加快基礎設施的建設
新能源汽車使用中存在的問題主要集中在續航里程方面,受限于目前的電池技術瓶頸,短期內預計也無法做出重大的技術突破,那就只能在“數量”和“效率”上做彌補。建議加快充電站的建設、提高充電設備效率、加強充電站的管理來緩解“續航里程”問題。一是增加充電樁的數量,同時要結合新能源車輛的使用場景特別是中長途方面的劣勢,加快各個高速公路服務區充電樁的建設,解決新能源車輛出行難題。二是要規范充電樁的充電效率標準,目前所布局的充電樁除了政府所建設的以外,還有一些第三方企業建設的,充電效率參差不齊,甚至效率低的充電樁充電效率只有效率高的二分之一乃至三分之一,導致駕駛新能源汽車特別是純電動汽車的用戶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在中途充電。建議建立充電樁充電效率標準的準入機制,加快快充樁的建設布局,提高充電樁的整體利用率。三是加強對已建設的充電站的維護管理,對政府出資建設的充電站,可以采取成立專門機構管理的方式或者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由第三方公司來運營管理,同時建立考評體系,由消費者對充電站的運營管理來進行考核評價。
5.2、要爭取關鍵技術的新突破。
新能源汽車對所使用的電池要求比較高,既要保證容量又要有可靠的耐用性能,建議車企重點研究電動汽車的一致性、安全性、耐久性與低成本等一系列關鍵技術;重點開發性價比高又容易引起市場接受的電動汽車產品,開發出具有高舒適性、高可靠性的城市汽車和純電動小型乘用車。
5.3、加大政府補貼力度。
按照相關財政補助要求,加大新能源汽車在充換電等使用環節的支持力度,優化使用環境,加快推廣新能源汽車的使用。
5.4、明確產品價格區間
消費者群體收入水平不同,能接受的價格區間也不同。一味的價格戰,不利于產業的長遠發展。建議車企合理規劃、嚴謹布局,做好高、中、低檔的產品分類,滿足不同的消費群體預算,保護品牌形象和市場秩序。在收獲利益的同時,能夠注重研發能力的提升,投入更多精力去突破技術瓶頸,降低成本投入。品牌車企間也可嘗試合作共贏,取長補短,共同打造出更適合消費者的產品。
六、消費提示
為保障新能源汽車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提升消費者依法維權意識,減少和避免新能源汽車消費糾紛發生,我們也鄭重向廣大消費者發出以下提示:
6.1、價格跨度大,量力而行
新能源汽車價格跨度較大,消費者應充分考慮自身收入水平,量力而行。同時,購買前可通過二手車平臺提前了解所需車型的貶值情況,提前做好心理預期,避免與期望值落差過大引起的不必要糾紛。
6.2、按需定位,理性選擇
消費者在選購新能源汽車前,應找準需求定位,考慮續航里程是否可以滿足自身的出行需求及使用場景,續航里程對于新能源汽車是一個重要參數,關系到車輛的后續使用,如果車輛只是用于市區通勤代步,那么需要了解清楚居住小區是否適合安裝私人充電樁,以及所在城市新能源汽車公共充電基礎設施的配置情況,如果經常出遠門、行駛里程較遠,則需要充分考慮車子的續航及充電速度,所以,廣大消費者應根據自身出行需求,合理選擇車輛。
6.3、充分了解當地扶持政策
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順應時代發展,符合當下國情,在國家扶持政策以外,很多地方政府都出臺了本地化的扶持政策,消費者在購買新能源汽車前,應充分了解當地扶持政策,享受應有的補貼。避免因信息不同步而造成的財產損失。常見的新能源汽車扶持政策包括:財政補貼、免征車輛購置稅、牌照優惠政策、停車優惠政策、充電設施優惠政策等。
6.4、全面了解,仔細核對
消費者應仔細核對經營者提供的車輛信息與合同約定是否一致、查看車身是否有明顯劃痕,檢查好車輛各種手續,對汽車的各項配置、功能、收費標準、電池壽命、維修保養、額外收費項目、提車時間、退款約定等重要信息詳細了解,并要求將上述信息連同銷售人員的宣傳承諾一并寫入合同,對于不清楚的條款,要主動質疑,避免被銷售人員“忽悠”,若遇到捆綁購買車險、收取不合理費用等經營行為,要勇于說“不”。
6.5、正確保養,依法維權
新能源汽車保養既有和燃油汽車一樣的轉向系統、制動系統、空調系統、冷卻系統的正常檢查和維護,也有不同于燃油汽車的動力電池系統、電機系統以及電器電控系統的檢查。所以,應定期對其規范維護保養。在日常使用時也應避免充電時間過長,暴雨天盡量不要停靠在露天充電,以保證安全。同時妥善保管購車合同、付款記錄等憑證,出現問題時,可先與經營者溝通協商處理;若協商不成,應結合實際情況依法選擇投訴、提起仲裁、起訴等維權途徑,維護自身合法權益。